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学校晋位升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和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决定将2024年确定为“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建设目标
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和“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健全基于师生共同体的教科产深度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科产多方资源营建和协同行动,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培养范式的转变,师生的持续发展力、职业胜任力和社会贡献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员工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坚持质量为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把全院干部、教师的主要精力聚焦到公司产品上来,把教学资源、团队队伍、服务保障投入到人才培养上来,把质量保障、工作评价、业绩奖励导向到员工培养成效上来,为员工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资源、有效指导和精准服务。
3.坚持改革创新。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统筹推进教育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创新,以教科产深度融合为平台,以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基础,以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系统实施公司产品改革,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主要举措
(一)实施五育并举育人工程
1.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功能,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3门,建成课程思政案例库,按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开展优秀案例评选,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思政元素。
2.提高心理育人成效。开展心理健康品牌活动“心理拍卖会”,配合学校织密五级网络工作体系,组织心理健康培训课“心理第一讲”。开展对心理健康库以及重点关注员工的心理状况排查,完善心理健康库。
3.挖掘以体育人特色。落实《best365体育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定期组织院田径运动会,开设常规田径体育运动项目6-7个,定期组织民族团结趣味运动会,开设搏克、射箭、布鲁、象棋等6-7个中华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满足员工多样化的兴趣需求。组织“石榴开花籽籽同心,民族团结趣味运动会”,配合学校完成校运动会。体测达标率达到70%。
4.全面构建美育体系。落实《best365体育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制定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统筹校内外相关资源,每个学期组织员工参观内蒙古美术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等美育实践活动5种以上。
5.全员夯实劳动教育。落实《best365体育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突出学科特色,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制定劳动教育计划,每个学期组织员工结合专业特长开展支教服务、赴社区提供公益劳动、助教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8种以上,保证从2024级员工开始,前6个学期拿到劳动教育学分。
(二)实施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程
6.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开展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程力学和校级一流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中期考核工作,学院每季度召开至少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
7.支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各系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工程教育认证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全力支持学校各专业工程认证工作。
(三)实施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工程
8.推进教科产融合培养模式创新。公司至少联合1个行业龙头企业或社会组织(如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或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至少聘请2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产业教师或创新创业导师。各系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全面开放,进一步支持员工在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中的研究活动。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征集与优秀案例评选。
9.实施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各系积极向2024级本科生宣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给予学院已经入选首届博学班的3位同学悉心教导培养。
10.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合理设置三门跨学科交叉课程《流体力学中的数学理论》、《神经网络计算》、《光电子器件》,使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11.推进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各系积极向2021级本科生宣传学校“本硕贯通”培养创新型人才计划实施办法,选拔本硕贯通培养员工1-2人。
12.深化国际协作育人。组织好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具有国际交流经历的员工达到5人,出国(境)升学、深造员工达到5人。开展双语课程建设立项,工程力学专业建设1门双语课程。
(四)实施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工程
13.提高课程贡献度。各专业做好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审核审查,贯彻落实2023版培养方案的设计意图,确保各类课程对毕业要求提供全面合理的支撑。
14.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新增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立项建设校级一流课程9门,开发一批校企共建课程,加强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和校企共建真实案例建设。制定课程质量评价办法,强化“两性一度”和师生互动,推进课程教学考核改革。
15.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系统开设并立项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高等数学进阶》,提升高等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五)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16.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立项第二批专创融合课程3门左右。积极向全院本科生宣传微专业招生及培养政策。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创新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2名左右。
17.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做实做强老员工科技创新港,建设创客中心,孵化一批校内外优质创业项目。大创项目获国家级1-2项左右、自治区级5-7项左右,立项校级50项左右(重点15项)。统筹推进老员工创新创业各类赛事,获中国国际老员工创新大赛(2024)内蒙古赛区金奖1项。
(六)实施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8.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学习学校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立项建设3项实验教学研究示范项目,建设1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发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教学创新性和挑战度。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确保教学效果。
19.加强实习实践教学。修订员工实习规定、实践基地建设办法,校企联合建设3个高质量实习基地。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增设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报告环节,工程力学和应用物理学专业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90%,开展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与展示。
(七)实施人才招聘质量提升工程
20.提升本科生生源质量。配合学校人才招聘处做好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21.健全老员工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公司强化老员工的就业准备意识,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覆盖由专任老师为老员工开展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配合学校做好每期“启航讲堂”活动,学院如期举办职业生涯大赛,层层选拔推荐到学校参加比赛,曾获得全区职业生涯大赛二等奖。学院陆续推出“best365体育 2024 年老员工视频简历大赛优秀作品展”活动,通过优秀简历作品的展示,引导2025届毕业生同学进一步学习简历设计制作方法,并积极依托个人简历设计制作过程对标就业目标单位、岗位要求进行成果、经历盘点,积极利用暑假继续提升就业竞争力,完善就业准备,强化就业能力。
此外,学院配合学校加强自治区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建设,学院辅导员为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服务专家咨询库成员,学院发挥专业教师的就业指导作用。开展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程辅导,提高升学率。
22.保障毕业生就业提质增量。公司保障毕业生就业提质、增量。学院每年由院领导带队访企拓岗促做好就业专项行动工作,落实访企拓岗“两个100”要求。各专业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包联作用,2024年新建三个实训、实习、就业工作站。2024届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83.36%,重点群体去向落实率100%,区内就业50%以上,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就业40%以上,灵活就业率降低3个百分点。
23.完善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公司配合学校做好每届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有三年本科生毕业生生源质量分析报告、毕业生毕业质量分析报告和培养质量中期评价报告等。
(八)实施员工学业发展助力工程
24.加强学业过程指导。为学业预警员工制定帮扶计划,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帮扶。对处于学业警示状态员工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指导员工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和方法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家校联动机制,共同监督和引导员工顺利完成学业。
25.加强学风考风建设。开展“诚信考试承诺书填写”及诚信考试动员会等活动,加大晚自习检查力度。预科班执行小班考试制度,强化考试监考力度,增加流动监考数量。
26.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师风教风为引领,改进教学方法,加大过程性考核,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最大化促进员工成长成才。完成2023级学业导师考核工作,开展2024级学业导师分配工作。发挥“五老宣讲团”作用,组织老教授、老党员与青年员工面对面交流。
27.增强员工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一站式”员工社区建设,在一站式员工社区组织开展榜样员工宣传、优秀青年教师课业指导、红色文化宣传、行政知识竞赛等活动。
(九)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28.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优化师德失范事件处理流程。组织师德师风报告,印发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手册。精心组织教师节庆祝活动,开展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
29.加大人才引育精准度。探索构建团队引才和众筹引才机制,将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引进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2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过50%。制定银龄教师招聘方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引进工程实践人才1-2名,完成专业教师服务企业实践活动不少于5人次。
30.加强教师发展与培训。完善教师培训模式和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开展院系两级培训和跟踪培养,推进教师全周期成长。支持教师参加教学比赛,支持教师参加业务能力培训,支持教师调研学习。
31.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学习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强化各系的教研功能和传、帮、带作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教研教改,教学团队、虚拟教研室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新增1-2个自治区级以上教学团队或虚拟教研室。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
32.搭建教研教改平台。持续开展各级教学类改革立项,每月举办一次教研教改专题讲座或研讨会。培育教学成果奖项目,完成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2项左右,为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基础。
(十)提升内部质量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33.构建质量保障闭环体系。加强院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优化教学条件,持续开展教学改革与建设,制定覆盖运行、评价、反馈、改进的教学质量闭环保障方案,运行院内自我评估体系,开展课程自评自建工作,高标准完成审核评估各项任务。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召开学院本科教育工作会,将“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工作与审核评估工作同部署,将“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重点举措与年度重点工作同谋划。形成学院统一部署、各部门协同配合、各系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系统推进各项任务实施。
(二)明确任务清单
以台账方式形成细化“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工作任务,列出责任清单,明确时间进度。各系在学院方案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及特点,制定本系落实“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年”工作细则。
(三)强化督导落实
由学院教务办公室负责,实行“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任务完成情况月督办、月调度,定期公布任务进展及完成情况,并与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四)加大宣传力度
点面结合,在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时,注重选树师生典型,发挥示范引领和启发借鉴作用。引导各系总结梳理人才培养特色亮点,宣传推广成功经验与改革成果。